舌尖上的中國

規格

套裝

材質

簡介

無為熏鴨

無為熏鴨也稱為無為板鴨,屬安徽沿江菜,是安徽省無為縣傳統清真名食,始創於清朝年間。以巢湖麻鴨為原料,配以八角、花椒、丁香、小茴香等約30種中藥和調料,先熏後鹵,製作而成。

清朝時期,由新疆等地遷來無為縣定居的五十餘戶回民首創,以鼓樓口林鴻興經營的板鴨最有名。當時的做法是:選用2公斤上下的麻鴨,宰殺洗凈後,翅下開口去內臟灌水洗凈後,放入食鹽,灌進硝水晃動,再入缸醃製,先醃鴨身,兩小時後將鴨頭朝下,再醃兩小時,掛在風口晾乾水分。接著用細鐵棍作架,將鴨置上,下以木屑緩慢燃燒燻烤,每隔五分鐘翻熏一次,待到鴨坯色澤金黃聞到香味,加八角等香料入布袋並扎口,放進注水鍋內,再加香菇等輔料,燒開後,放入燻烤過的鴨坯,用小火約燉十分鐘,再用柴灰壓火燜三十分鐘即可。隨著市場需求量的增加,無為縣已有1000多戶加工板鴨,年產銷板鴨、熏鵝約500萬隻

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是漢族傳統名菜,屬粵菜客家菜,廣東省客家招牌菜。製作材料有五花肉、梅菜乾、蔥白、薑片等。通常是將五花肉上湯鍋煮透,加老抽,油炸上色,再切成肉片。之後加蔥、姜等調料炒片刻,再下湯用小火燜爛,五花肉盛入碗裡,上鋪梅菜段,倒入原湯蒸透。走菜時,把肉反扣在盤中。成菜後,肉爛味香,吃起來咸中略帶甜味,肥而不膩。

據傳,中原人南遷後,生活貧寒,很多人從事體力活,勞動強度大。平時一般很少葷食,而肥膩一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飢。他們吃的菜,口味偏咸,用的醬料較為簡單,一般僅用生蔥熟蒜、香菜調味。客家人將五花肉加上配料進行製作,再將肉墊在梅菜乾上蒸煮,製作了一道色澤油潤、香氣濃郁的美味佳肴。時過境遷,這種菜餚逐漸名揚四海,就是我們時常品嘗到的「梅菜扣肉」。

佛跳牆

佛跳牆,又名滿壇香、福壽全,是福建福州的當地名菜,屬閩菜系。相傳,它是在清道光年間由福州聚春園菜館老闆鄭春發研製出來的。佛跳牆富含營養,可促進發育,美容,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力,乃進補佳品。

製作這道美食,工序十分繁瑣。佛跳牆的原料有十幾種之多,鮑魚、海參、魚唇、氂牛皮膠、杏鮑菇、蹄筋、花菇、墨魚、瑤柱、鵪鶉蛋等。要充分體現每一種食材的口味和特點需要先將這十幾種食材分別獨立製作成一道菜,再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文火煨制十幾個小時以上,這種味道才能真正達到醇厚的特點。1965年和1980年分別在廣州南園和香港,以烹製佛跳牆為主的福州菜引起轟動,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佛跳牆熱。各地華僑開設的餐館,多用自稱正宗的佛跳牆菜,招徠顧客。佛跳牆還接待過西哈努克親王、美國總統里根、英國女王伊莉莎白等國家元首。

西湖醋魚

西湖醋魚,別名為叔嫂傳珍,宋嫂魚,是浙江杭州飯店的一道傳統地方風味名菜,屬浙江菜。西湖醋魚通常選用草魚作為原料,烹製而成。燒好後,澆上一層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鰭豎起,魚肉嫩美,帶有蟹味,鮮嫩酸甜。

西湖醋魚的歷史,源於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得從南宋杭州的「宋嫂魚羹」說起。宋五嫂,為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乘龍舟西湖,曾嘗其魚羹,讚美不已,於是名聲大振,奉為膾魚之「師祖」。從此,宋嫂魚羹,遂揚名於世。其後又經名手整治,乃成西湖醋魚與宋嫂魚羹兩種名菜,流傳至今。民國時期,文人梁實秋曾記載過該菜的烹飪方法:選用西湖草魚,魚長不過尺,重不逾半斤,宰割收拾過後沃以沸湯,熟即起鍋,勾芡調汁,澆在魚上,即可上桌。如今在杭州幾個著名飯店都有這道菜,但杭州居民家中平不常見,現在部分飯店已經用鱸魚替代。

叫化雞

叫化雞又稱常熟叫化雞,是江蘇常熟地區傳統名菜,屬江浙菜系。主要材料有雞等,炸燒味。入口酥爛肥嫩,風味獨特。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個叫化子,沿途討飯流落到常熟縣的一個村莊。一日,他偶然得來一隻雞,欲宰殺煮食,可既無炊具,又沒調料。他來到虞山腳下,將雞殺死後去掉內臟,帶毛塗上黃泥、柴草,把塗好的雞置火中煨烤,待泥干雞熟,剝去泥殼,雞毛也隨泥殼脫去,露出了的雞肉。約100多年以前,常熟縣城西北虞山勝地的「山景園」菜館根據這個傳說,去粗取精,精工效法創製此雞。

價格

NT 880

詳細說明

相關產品